【嘉義│獄政博物館】免門票+專人導覽─嘉義舊監獄,台灣僅存的日據時代監獄建築。在這裡,我們不說再見,不回頭。
若能離開,我們不說再見,不回頭。
這是走出嘉義舊監獄時,導覽員與我們叮嚀的最後一句話,猶記得當時吹上臉頰的風,明明是艷陽高照的正午時刻,卻有種說不出的苦澀。
人生第一次踏進相近於監獄的地方,是大學時期跟著社團到少年觀護所服務,陪著那些青年一起上課並給他們寫信。為了保護彼此,我們只能以代號相稱,但學員們還是調皮,常會有意無意地打探,你是讀什麼系、家住哪裡、名字裡有什麼字。忘記當年的最後一封信寫得具體是什麼內容,只記得那時賈伯斯傳非常有名,信的最後,我引用了賈伯斯的經典名言「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互相鼓勵並祝福道別,希望他現在一切都好。有點離題了。
-
大學時期電影KANO非常火紅,當時朋友就曾因此到嘉義深度旅遊,並跟我大肆推薦了嘉義舊監獄精彩的導覽,當時就想著一定也要來嘉義舊監獄看一看,但畢業後一遇假日總想逃離城市或乾脆出國去到更遠的地方,幾次來嘉義不是路過就是直上阿里山,鮮少有機會到嘉義市走走,也就這樣過了將近七年。這次也是剛好到嘉義市區辦事,正巧鄰近導覽時間才拉著家人們一起來聽故事。而非常幸運地,在這天遇到講解仔細又生動的導覽員,接下來就讓我試著轉述在這裡聽到的故事吧!
來到嘉義你是不是只會想起阿里山或檜意生活村呢?如果有機會也來嘉義舊監獄看看吧!
嘉義舊監獄是台灣僅存的日據時代監獄建築。
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建造人力主要來自於受刑人,而後再由他們居住其中,於是也有「自己蓋監獄、自己住進去」的說法,也是日據時期監獄營建的特色。在1922年正式完成啟用,原名為台南監獄嘉義支監,中間還換過幾次名稱,到民國36年才正式改為台灣嘉義監獄,並在拆除與保留之間也有過許多爭論,後來經過各界人士的爭取,才逐步升格為國定古蹟,如今已經完全轉為觀光用途。
嘉義舊監獄為免費參觀,但必須由專人導覽,採團進團出方式參觀,不須報名只要在開放導覽時段在門口等候即可。除周一休館日外,平日的定時導覽為9:30、10:30、13:30、14:30、15:00,周末會加開11:00的場次。每場導覽時間約50分鐘。
雖然是獄政「博物館」,但也因為保持著嘉義舊監獄原來的形貌, 若是路過若沒仔細看,還真會因為那隱隱流露的肅穆感而令人遠之。照片沒拍到的左側為以德化人、右側為以法律己。門口種著兩排大王椰子樹,是日本的植栽習慣,象徵士兵看守著監獄。
其實是因為以前的日本軍官交通工具為馬匹,常騎乘在馬背上進出,入口自然就需要往上加高,於是才有原本高聳大門的設計,如今沒有這樣的需要,拱門自然就不需要這麼高了。
進入大門後,從當時的行政中心開始導覽,第一站為典獄長辦公室,除了有許多照片、文物展示,典獄長辦公室也提供請假外出證票可以蓋章留念。
沿著長廊走進為中央台,是整座監獄的掌握中心,在「收容人不脫離視線」的要求下,坐鎮於中央台就能以最精簡人力的方式掌控三翼扇形舍房的動態。
收容人每天出、入舍房都需要經過中央台點名、搜身、檢查、向天照大帝祈福後才可以由主管帶往工作場所或進入舍房。
照片上方有一發亮的小窗,是當時留下的精緻佛龕,也就是上述的天照大帝,由京都真宗本願寺的御尊奉迎安置,面向著收容人們,做為收容者的尊崇與教化之作用。
左右兩側展示著獄警、管理人員與收容人的制服與刑具等。
有發現地板似乎不太一樣嗎?像是拼接而成的?
當時的木材來自阿里山檜木,那建築用的石材呢?答案是─撿來的。
嘉義舊監獄內的石材多為附近撿拾而來,那麼你能想到最平坦塊狀、方便拼接使用的石頭是什麼樣子呢?是墓碑,最久遠的甚至有至乾隆時期的墓石,被用來作為獄所的建材。
當時聽到這段故事心裡確實有抖了一下,但也確實,所有物品都因人們賦予它們的意義而存在,我們常以為看見一個物品只是物品本身,但其實我們看見的都是一段關係。例如前人所立的石碑,在他人的另一個視角下,也不過是百無禁忌的一方石塊罷了。
舍房共有智、仁、勇三幢,從門口望去,已經能感覺那隱隱然不見天日、綿長的幽暗。
上方木樑處俗稱貓道,管理人員可以攀爬直梯至舍房上方的空中巡邏道巡視,俯瞰收容人的每個動靜。而矮小的舍門設計,為的是不讓收容人昂首擴胸,要低頭彎腰入內;門旁的小矩形孔則為送飯口,讓管理人員不必開門,即可透過小孔傳送物件。
舍房內的標準配備為一個洗手台、一個馬桶,但不知怎麼地,或許是心裡確實明白這裡曾經為許多收容人的真實居住處所,看著地板、牆上的痕跡好像總能感覺那些曾經生活過的氣息,那種懊悔、憤怒、無奈與無明,便難以將鏡頭擺正對準那空間,於是拍下房內能讓光透進來的這兩扇窗,希望世界他處也曾感覺看不見光的人,仍能相信自己只是暫處暴風之眼,雖不見光但仍有內心井然的意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