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陸路進藏】出發不是為了抵達終點,最美的都在路上,一起來場公路旅行吧!
今年26歲,如果生命以100歲計算的話,再怎麼不情願也已經跨過了四分之一,越是活,越是感覺生命確實有其共時性,冥冥之中的萬有其實一直在發生,只在於我們能不能發覺。
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這一群跨越國籍、忘卻年齡如家人般可愛的人們,我們一行18人的團隊混雜著香港、中國、馬來西亞、台灣人,用著不全然相同卻相似的語言,一路驅車從麗江前往聖城拉薩,證件上的年齡從26-58歲有著超越30年的鴻溝,卻聚集在這看似沒有盡頭的路途上,展開一場超大型而忘年的公路旅行。
誰說陸路進藏不可能,跟我們一起來場西藏的公路旅行吧!
滇藏公路全長2317公里,常規線路為:昆明—大理(400KM)—麗江(195KM)—中甸(145KM)—德欽(152KM)—鹽井(103KM)—芒康(111KM)—八宿(359KM)—波密(217KM)—林芝(215KM)—工布江達(147KM)—墨竹工卡(200KM)—拉薩(73KM)。
放下飛機、鐵路,我們選擇以陸路方式,從昆明出發走早期的茶馬古道─滇藏線進入西藏。
因為跋涉的距離長,前幾日的時間基本都在車上搖晃度過,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天爬越3坐高山,海拔高度從2000公尺、3000公尺、5000公尺之間變換,就像搭了一場極其緩速的過山車,最後居住在海拔2000多公尺的半山酒店,所幸冥冥之中的保佑,讓我們一行人都未出現高山反應,也因為長時間的跋涉,聽了嚮導分享許多關於西藏的故事。
進藏的路很長、很美,想著要把這些風景都記下,貪心一點還想揣在懷裡帶回台灣,於是這篇文章想用流水帳的方式,帶著大家跟我們來場公路旅行,也讓我可以透過照片、走過記憶迴路,再一次踏上往聖城拉薩的路。
從台灣桃園機場出發,飛抵昆明搭乘夜間火車至麗江,驅車走滇藏線進藏。
出發不全是為了抵達,最美的都在路上,跟我們一起踏上進藏的路吧!
抵達的第一夜,先從昆明搭乘夜間巴士前往麗江,告別當地友人後,一行人分搭兩台車前往鹽井與接待的藏人嚮導會合,而哈巴雪山口是我們離開麗江後遇到的第一座山點,也是我第一次看見氂牛。
地理課本上的氂牛都長得黑嘛嘛的,當牠一身雪白出現在眼前,加上旁邊黝黑大叔笑得誇張的樣子,起初還真以為是不是道具假扮的,因為這隻氂牛長得實在太嬉皮了,但回過頭在看好像也能在這牛身上的色彩撇見雪域的樣貌。
觀景台上的風景與當地小伙,皮膚曬得黝黑發亮的他們穿起背心特別好看。如果在路途看見穿著民族服飾的當地人,要拍照前記得要先詢問,有些可是要支付費用喔!
松贊林寺,本名為「噶丹松贊林」,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
位於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以北約5公里處,海拔3380米,是雲南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屬於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原建築物在1683年建成,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摧毀,現在所看到的寺廟是1982年原址重建而成的。
松贊林寺需要購票參觀,而每個時段也都有景點解說員帶領,除了介紹寺廟,更從藏傳佛教開始講起,一路談到西藏的文化及民俗風情。
而也是在這裡,透過解說員的教授,聽到這趟旅程的第一句觀世音菩薩心咒(也泛稱為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後來這一句話也貫穿了整趟西藏旅行,並也令我深深臣服於藏人對這六字真言的詮釋與虔誠。【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自麗江駕車進藏以來沿途都會看到懸掛於家屋頂的經幡、經旗,而在進鹽井的這一段是第一面安置於伸手可及之處的經幡,因為地處迎風高處,經幡被吹得動聲乍響,除了被這奔然的美所震撼,大風震動旗面的張力也使人從心底發出敬畏。
在佛教傳入藏地後,經幡與原始宗教習合,發展出名為「風馬旗」的經幡,藏語稱為隆達或龍達(藏文:རླུང་རྟ་,威利:rlung rta),「隆」是藏語的「風」,「達」是藏語的「馬」,於是也被翻譯為「風馬」、「風馬旗」
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在空中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響 — 藏人相信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等於念誦一次經文,而幡布上繪有馱運佛法僧三寶的馬,象徵藉由風的力量如同馬匹載運經文送到各地利益眾生。
在往拉薩的路途,沿途可以看見藏人掛在迎風處的經幡,除了對於信仰的虔誠,也是藏人的浪漫。
這天我們夜宿於沒有電梯的明珠拉卡雪山觀景飯店,雖然設備是此行入住酒店相對較為簡陋的,但窗外的雲山雪景卻成了這趟旅程住過裝潢最奢華無價的旅店。
與藏族嚮導接上後,依序在鹽井閘口查驗入藏證,正式踏上前往西藏聖城拉薩的路途。
第一站我們來到此行唯一的風味餐館用餐─鹽井正宗一口麵。就像照片裡的女孩蹦跳笑貌,這裡大概是我見過最歡樂的餐館了。
一口麵,意即一口就可以吃完的麵,但這「一口」是段綿長的過程~~
點餐後會由服務員送上由大骨熬製湯頭的湯麵,裏頭大概為一口量的麵條,吃完會由桌邊的服務員不停倒入新的麵條,並桌上放置著一盤盤石頭,每加一次麵就從盤裡拿出石頭,方便記錄吃了幾碗。
餐館內像投幣式KTV般,牆上掛著電視大聲放著熱鬧到有些躁耳的民俗歌謠,同時不管煮麵的、上麵的都熱情地跟著高歌,並趁間奏喊著「加油加油、打破紀錄、終身免費」,如此反覆到我現在都記得那念誦的節奏。
因為湯頭是大骨熬製的,所以吃素的我只能吃清湯麵,遠觀著這場激烈大戰非常逗趣,但葷食桌的朋友說那是他此生吃過壓力最大的一餐,因為快手服務員會以鷹眼盯著第一時間加麵(壞笑)
這天我們夜宿中甸月光酒店,因為抵達已是夜晚,除了進入中甸時的迎賓塔外,對於這個只是短暫停留一夜的地區並無太大印象。
睡睡醒醒間,小巴突然在路邊停下,一開始還以為車子出了什麼狀況,完全醒來才知道原來前方正在鋪設柏油,需要等候開放通行,就這樣在路邊停了約30、40分鐘。
當車子已經從早上長途跋涉幾個小時,需要在路邊空等真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呀~
紅拉山是自滇藏線進入西藏以後的第一個大埡口,翻過這座山就會抵達西藏的芒康縣城,也是滇藏線與川藏線匯集的起點。聽嚮導說這裡是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除了經幡之外,沒有看到金絲猴的身影。
這一趟陸路前進過程,最令人想念的永遠是那深遠的高山與通透的藍天,迎面吹來冷冽的風,伴隨眼前美景總讓人不自覺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如果說面對天高地闊就能忘卻世俗的煩惱畢竟是太過浪漫的事,但身處這樣闊然景致,在那樣的時刻,煩惱似乎不過路途喀碰的石子那般平常 ─ 而我想面對煩惱,唯有將之視為平常,才得以安穩如常走過吧!
又一次「被迫」停在路邊好好端詳眼前風景,前面白色箱型車是我們雇來載行李的車輛,因為進藏最多只能乘坐20人座的小巴,行李沒地方放只好多雇一台車為我們拉行李。後方色彩繽紛的大車是在滇藏線常見的車輛,從擋風玻璃望進去,每每都可以看到用來祈求行車平安的繽紛金剛結。
抵達芒康時間約莫為傍晚6點,日照卻如正午般強烈,整條街上都是閒散的牛隻,旁若無人自顧自地行走,我想這也是一種眾生平等、泰然處之的風景吧
走在芒康街上,感覺說不上是夢幻還是矛盾,寬敞的柏油、一致性的建築、清明的藍天白雲,感覺像是戲劇裡搭建起的場景,街邊卻沒有太多來去的人煙,有幾間小店的招牌更甚至用上LED跑馬燈,看似現代卻似乎更顯相較缺乏的事實。
街邊麵店望下去的稻田之景,令人想起浪漫的稻城亞丁,因為自芒康後滇藏線與川藏線就匯集成同一路段,不知道是否真屬於稻城亞丁一隅。
往海拔高達5000公尺的東達山方向前進,依然遇到修築路段的暫停時刻,而這一暫停不知道又該等上多久,一行人在應當只有車子能行進的路上閒晃,等待的當下很煎熬,但現在回頭想起那段只能慢不能快的時光,也揮霍到令此刻回到現實生活的自己羨慕不已。
又是一個路邊停車的時刻,從右至左為開車的師傅、響導、同團逗趣的T大哥,覺得這三人站定的姿勢位子實在有趣,就拍了下來。
才剛下車,刺骨冷風拂面而來。
東達山位於西藏左貢獻境內,海拔高達5008公尺,是一路以來第一座海拔超過5000公尺的埡口,山上空氣稀薄、一片白雪茫茫,山的一邊是奔騰的瀾滄江,一邊是左貢,東達山路標纏上經幡在一片雪白貧瘠中更顯孤高之情。
而在海拔這麼高的地方,除了空氣稀薄、冷冽的風太過銳利,不出幾秒就吹紅了耳朵與臉頰,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沿途都能看見徒步或單車騎士,令人佩服他們的毅力。
一路蜿蜒讓人數不清究竟有幾個彎,路標上如常的字型寫著震撼的「天路」二字,放眼天高地闊看不見盡頭的蜿蜒山路,不禁令人遙想聖城拉薩的神聖。
看不見盡頭的「天路」路途,車隊依然在路邊停了下來。
這天我們一早就出發趕路,為了能在天黑前抵達,已經搭了好幾個小時的車,窗外流動的風景也逐漸麻痺。在腿無法伸直的窄小車位,遙遠的路途不免讓人在心急與不耐間消長,而這樣被迫停下的「路障」,讓人踏上平實的柏油、感受稀薄冷冽的風與直面照上的陽光,白雲無事路經,卻成為途中點睛美景。
318公路上隨處可見用各種方式前往聖城的旅人,除了對他們的精神感到敬佩,更令人不由自主猜想他們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選擇這樣要用全身體及意志前進的路。
突然想起藏人對於痛苦的詮釋─「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
藏人認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反應著過去的業,他們不把失敗或巨禍看成是痛苦或是懲罰,而是把正在經歷的痛苦看成是過去業報的完成。
因此藏人有句話說:「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甚至要感謝一個業就要結束了,一如「好運」是善業的果報,不好好利用很快就會消失,而「壞運」是惡業的果報,它給了我們淨化過去的絕佳機會,因此永遠都是有希望的。
然屋湖又稱為然屋錯,藏語的意思為山羊奶一樣的湖,為西藏東部最大的高原冰川湖,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的源頭,也被公認為中國最美麗的湖泊之一,更多人稱其為滇藏線上最美的風景。
前往西藏的陸路一直讓我想起白日夢冒險王裡Mitty在公路上腳踩滑板自由飆速的畫面,雪帽山頭、冷冽的空氣、天高地闊
然屋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面如清潔明鏡,極少看見枯枝雜物,湖面的色彩也隨季節而有所不同,能呈現出碧藍或青綠等多種不同顏色,站在高台上遠眺雪帽山頭乘著藍天白雲,景大卻輕。
微風吹來,讓人產生一種被當下震懾的定,感覺此時此地,感覺自己回到最初的一。
在高台上巧遇的當地孩子,明明是初見卻親暱地拉著我們的手、擁抱、親吻,不為其他,如久而未見的親人般。
同行朋友給他的糖果,正當我近距離想捕捉他吃糖果的甜蜜笑顏,他卻將糖果轉送給我,簡單分享的愛讓我一時來不及反應過來,如今想起他明亮的眼珠子及笑貌還是會感到一陣溫暖。
魯朗林海位於318國道波密縣與林芝縣之間,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也有「西藏江南」、「西藏小瑞士」的美名,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海拔從2700公尺至4200公尺的起伏,讓原本美幻的魯郎林海更多一份層次之美。
會在這邊停下來,其實不在計畫之內,而僅僅是因為限速。進藏的許多路段,都有時速限制,不像台灣以測速照相來防堵超速,而是以雷達感應的方式來進行紀錄,如果開快了,還得待在感應點前等候合格時間段過了,才能通過。
走在進藏的路上,只能慢,不能快,天高地闊,或許就是要讓我們多加留心旅途的風景吧。
魯郎林海不僅僅是森林,同時又是草地,又是牧場,植被茂密、品種豐富、野花繁盛,不同季節都有其非凡魅力景觀,萬物復甦的4-10月是魯郎林海的最佳遊賞期間,不同時節都能欣賞魯郎特有的絢爛之美。
山頂是雪、中間是樹、底下是草坪與河谷,在這裡靜不是不動,而是動如不動。
沿途經過湖泊、冰川、原始森林區、高山草甸,從白天搖晃至將夜,來到海拔將近5000公尺的色季拉山頂,嚮導吉米笑著說我們此行真的幸運得不可思議,轉頭我們看見直刺天空的長矛 ─
南迦巴瓦峰,意即直刺天空的長矛,海拔為七千多公尺,嚮導吉米說,走滇藏線行經這裡的團,他至今帶過五團,卻從未看過如此清晰的峰貌,而這清晰而立體的山峰則緊緊是南迦巴瓦峰的5%。
吉米說我們這團所見的,在他而言都幸運得不可思議,例如是10年來第一次駕車走滇藏線的台灣團;例如全團18人,年齡上及58歲,卻沒有一個人出現高原反應;例如明明羊湖3月後就不太可能下雪,但我們所見5月的羊卓雍措卻是滿山雪景,連行車路途都飄著漫漫細雪。種種、種種,此行所見所聞何其有幸。(與你分享:【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甘丹寺是格魯派(黃派)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雖然也在拉薩市內,但因為位於57公里外海拔3800公尺的望波日山上,不只地處偏遠,高原上徒步行走也比低海拔移動困難,所以很多遊客會放棄參觀,但也因為這樣遠離城區,使得甘丹寺的人文更純粹,參觀起來也因為人少而更自由。
嚮導吉米說,西藏喇嘛多屬於格魯派,而甘單寺之所以成為整個黃帽派的重寺,是因為它是由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在清世宗時期也被賜名為永壽寺。
格魯派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規模非常大,當時西藏人口才不到一百萬人,而據說在鼎盛時期僧人居然可達五千六百人,屬於藏傳佛教的鼎盛時期,但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一部分的建築被摧毀,後來才逐漸修復完成。
甘丹寺內有四個大殿,分別為:措欽大殿(大雄寶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殿,及兩個紮倉,分別為:絳孜紮倉、夏孜紮倉。
在西藏,對於活佛的喪葬方式為最高的塔葬,也就是在活佛圓寂後,使其肉身不腐,將整個法體封閉在佛塔裡,於是稱為靈塔。
前往西藏的途中都能在高聳的山岩壁上,看見無數的梯子圖案的壁畫及六字真言。
在西藏每當有親人去世,家人就會在山上為親人畫上天梯,意指通往天境的梯子,以幫助親人早日到達極樂世界。
羊卓雍措的意思是「上面牧場的碧玉之湖」而在藏族人的心中則被看作為「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因為不論從什麼角度都無法看到羊湖的全貌。
足足有36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蜿蜒在群山中長達130多公里,只有空中才能看見她的全貌,就連開車環湖都需要13個小時的時間。
藏族嚮導拉珍說,羊湖就像是一只耳墜,鑲在山的耳輪上,不同角度、不同時刻陽光的照色,她都會顯現千變萬化而層次豐富的夢幻透藍色。而藏族人也有馬年轉山、羊年轉湖的習俗,受到達賴喇嘛開光過的羊湖就是朝佛最好的禮物。(與你分享:【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雖然羊湖之大,不管如何都無法拍下全貌,但僅僅是一角就已驚艷四方。
驅車至下游,看見更夢幻而深遠的湖景,遠方天幕有如隱藏深意的安慰,讓初來的我們沐浴在聖湖的擁抱之中。
嚮導說羊湖在3月之後就不太可能下雪,沒想到我們5月來還能在羊卓雍措看見滿山雪景,連行車路途都飄著慢慢細雪,除了感動更是感謝。
你相信嗎?我們一行人不只跨越國籍,更跨越近30年的年齡落差。
在一旁暫停行駛的路段,本來只是站著拍照,後來T大哥說著要擺拍就這樣躺下,結果意外發現頂上的日暈奇景,一行人開始爭相躺下,就這樣形成了或拍、或躺、或跪,極愜意自在又青春無限的可愛時刻。
就是這個日暈啦!這不是月亮,是太陽喔!直視不會瞎掉,本人已經親身測試過了~~
我對冰川冰舌的印象只有,很冷、很冷、很像冰塊
扎實倫布寺藏語意思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除了是日喀則最重要的寺廟也是西藏活佛最多的後藏聖地。
日喀則海拔約為3800公尺,比拉薩海拔高約200公尺。這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城市是當年後藏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而扎實倫布寺就是日喀則市最大的寺廟,也是四世之後歷代班禪的住席之地,位於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
扎什倫布寺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整個寺院依山坡而築,寺內有57間經堂、3600間房屋,紅白黃相間的殿宇依山形地接而上,疏密均衡和諧,卻顯現沉鬱的氣場。山坡上的三個白點,象徵著佛首及胸前,整個扎實倫布寺就在釋迦牟尼的懷擁之中。
扎實倫布寺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葛魯派的「四大寺」,以下簡史擷取自維基百科
1447年,佛教葛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最小的弟子,後來被追溯為一世達賴喇嘛的根敦朱巴(根敦主)在當時的後藏大貴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瓊傑巴·索朗班覺的資助下,最初興建扎什倫布寺。開始寺院定名為「崗堅典培」,意為雪域興佛寺,後被根敦珠巴改成現在的名字,歷時12年建成。
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任扎什倫布主持時,對扎寺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四世班禪是第一個被冊封的班禪喇嘛,從此扎什倫布成了歷代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歷代班禪對扎什倫布寺均有擴建。尼泊爾在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後藏,抄掠至扎什倫布,搜掠一空。
寺內最宏偉的建築是大彌勒殿和歷代班禪靈塔殿。大彌勒殿藏語為「強巴康」,中間供奉著1914年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鑄造的鎏金青銅強巴佛,即彌勒佛的坐像。7座歷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有的靈塔供奉幾個班禪,有的只供奉一個。塔內藏有歷世班禪的舍利肉身,包括十世班禪確吉堅贊。
在藏語中,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所以取名格魯,又因為格魯派僧人均穿戴黃色僧帽,所以又被稱為黃教。而創始人為宗喀巴大師,原為噶當派僧人,所以也有明白這段歷史的人稱其為新噶當派。
扎實倫布寺是此行我最喜歡的寺院,如果有機會再訪西藏,一定要在這裡安排一整天的時間。
在扎寺,雖總有熙來攘往的人潮,但總能順著自適的步伐來到一片無人的清靜之地,藍天白雲襯著紅白相間的建築,磚牆斑駁卻宛如初生,且輕且靜。
身為日喀則最重要的寺院,理應有許多遊客,但這裡所見多是當地藏人,專注當下的動作,不打擾他人,也不受他人打擾。雖然繞塔的人多,卻自成不必言說的默契,透亮的眼眸直視前方,堅定地轉著手上的轉經筒,轉軸摩擦出穩定的低吟,聲聲唱出對來生的深切盼望。
在白塔旁乖巧與貓咪相處的小女孩與小男孩,他們稚氣卻溫柔地逗弄著小花貓,甚至牽起尾巴碰向貓咪的臉頰,無懼地進行一場不怕被反咬的惡趣味,而貓咪本貓依然自顧自地試著睡著,這個畫面是我在西藏看見最暖人的風景。
曾問過嚮導為什麼在街上看過牛、羊、狗,卻看不見貓咪的身影,才知道貓咪在藏傳佛教裡是象徵吉祥的動物。因為藏人認為貓咪睡覺打呼的聲音像是在誦經,貓咪的一根毛就像是佛前的一盞燈,所以貓咪在藏人的心裡是很珍貴的,除了會養在家裡外,在寺廟裡也會看到貓咪自由的來去。
來到扎寺看見貓咪慵懶地睡在被眾人圍繞的白塔上,才真正見識到所謂貓咪自由的程度,也讓我想起在緬甸茵萊湖上的跳貓寺。
一旁修築寺院的搬運工人,雖然兩塊磚頭看似不多,但其實是非常非常重的,尤其在3800公尺的海拔,這樣駝著上上下下對體力的消耗更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形都黝黑消瘦,走在扎寺總是不由自主尋找類似的身影,看著他們駝著沉重磚頭往返於建築物與建材之間,彷若看見藏人的處境,儘管肉身受苦,仍靠著信仰的力量匍匐前進,面對無以明見的暴力依然謹守每日晨起對於不動佛的誓言。
全年日照量達3000個小時─拉薩,是一座被群山環繞的日傾之城
而位處拉薩市內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則像是西藏的殿堂,將歷史、文化、宗教、藝術融滲其中,有各種精美佛像、壁畫,尤其佛像數更有多達五萬多尊,靈塔也非常精美,而其中最大的靈塔是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於1682年圓寂),肉身供在裡面,由三千七百二十一公斤純黃金打造,也因此布達拉宮戒備森嚴,很多地方都不能夠拍照,就連入場參觀都有相當嚴格的時間控管,入館門票更是不容易取得,需要透過旅行社協助安排。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攀附大面積陡峭的山壁,位於山崗頂端的純白建築,顯現出布達拉宮的重要地位,孤高之景也令人不禁遙想第六世活佛倉央嘉措的心理掙扎。
要去到布達拉宮還要攀爬一段不短的石階,尤其在海拔3700多公尺的瑪布日山上爬山更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尤其特別容易引發高原反應,非常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地移動」不然馬上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會呼吸的痛」~
前年也到過布達拉宮的朋友回來時曾告訴我,對於布達拉宮他是感到非常失望的,因為他看到的盡是功利,或許因此對於布達拉宮沒有抱予過多的期待,雖然不能透過相機記錄,但我非常努力用眼睛、耳朵、皮膚與味道去記憶布達拉宮所帶給我的感動。
因為人潮眾多,不斷被守衛驅趕著快速向前,莊嚴肅穆的佛像與靈塔在眼前匆匆而過,人聲嘈雜完全聽不見嚮導的說明,但宮殿內那種因為至崇至高敬意所堆積而來強大且沉鬱氣場的無聲之聲,使全身毛孔全張,宛如氣流灌繞全身。
那種感動不是引動淚水,而是更深沉地,宛如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直擊於心。
傍晚小巴行駛於拉薩市內正要將我們帶往酒店,在路途偶然看見拉薩被譽為傾日之城最好的詮釋,陽光遍撒包覆整座山頭,宛如披著黃金紗幔。
前往拉薩機場,旅程的最後一如往常似乎沒有盡頭的路與藍天白雲。
說到藏傳佛教,自然就令人想到密宗,而近幾年因為宗教造成的糾紛時有所聞,既然來到西藏,特別跟藏人嚮導請教他對於顯密的解釋,於是把他跟我們分享的觀點與故事整理如下,而其實不管顯密都是佛教,差別只在於修行的方法。
顯宗與密宗有別卻又無別,其中所用的佛經、佛教的依規都相同,只是修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格魯派(黃教)就注重修顯宗,而所謂顯宗就是有顯著的佛經,教你如何做到佛的境界,如何做到看破、放下、自由。而寧瑪派(紅教)就是透過密宗修行,所謂密宗就是透過秘密通道、特異功能等達到佛的境界,而這個通道就是上師的傳承,能找到一個很好工底的上師是很不容易的。
嚮導吉米也說,在西藏五百個僧人裡,有五個修密宗就是很不得了的事,因為修密的人,要感覺天地之靈氣,是凡人感知不到、也修不來的。尤其人性總是複雜、人心總是難測,找到上師固然不易,若是誤信他人更是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密宗常傳出騙財、騙色的負面消息,因為能找到一個真正厲害又願意傳授的上師實在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藏傳佛教跟漢傳很相近,差別只在於禪宗與密宗,傳說當時玄奘大師去印度待了十四年修法,得到密宗、顯宗真傳,回來時帶了很多密宗經卷,但在過通天河時,密宗經卷掉進河裡,直至翻譯經文時一直沒找回來,也因此在漢帝時只有禪宗而未見密宗。其實玄奘不是第一個去印度求佛的,在更之前是悟空法師,但因為急於求成,而不小心毀了自己的一生。
西藏的密宗是由蓮花生大士(也是寧瑪派上師)親自傳授。而蓮花生大士之名,源自於佛祖在涅槃前跟弟子說:「一千年以後,我會轉世於恆河,在蓮花之中出生。」而果然在一千年以後,有一對修瑜珈的夫妻,在恆河邊修瑜珈,天未亮就聽到嬰孩的哭啼聲,於是他們舉著火把到處尋找,看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遂把孩子撿回家扶養,並取名哈達瑪桑把瓦(梵語),就是蓮花之中出生地的意思。
果然小孩長大後成為整個佛教界的領袖人物,遠道從巴基斯坦到西藏,把佛的本經傳授給當時在西藏有覺悟的小孩,慢慢的西藏才有了佛教,而也有很多人說佛教起源於印度,因為在公元八世紀時巴基斯坦跟印度是同一個國家,所以說佛教從印度傳來,或從巴基斯坦傳來都沒有錯。
嚮導吉米說,佛祖釋迦摩尼不是印度人,是尼泊爾人。佛祖釋迦摩尼出生在尼泊爾利比亞國,在十九歲以前是一名王子,因為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想找到一個途徑使人遠離這些痛苦,想找到一個途徑讓人遠離這些痛苦,於是遠離皇宮尋找真諦,後來去到印度學習瑜珈,覺得修瑜珈對自己非常好,但普渡不了眾生,所以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該怎麼幫助眾生解脫六道輪迴、苦難、對死亡的恐懼,直至覺悟。
佛陀用輪迴來告訴世人,你今生做好事,來世是好人會有好的報應,你今生做惡事,來世就會有惡的報應,用因果報應來控制自己的心,而不是用法律,修佛就是修善。
釋迦摩尼,釋迦是尼泊爾部落的名字,摩尼是梵語大徹大悟的人。但釋迦摩尼沒有寫過一篇佛經,都是口述,現有的佛經都是學者以當時口述或自己的理解,流傳後世,所以佛教只是一種知識學科,教人怎麼做善的學科,所以說佛教是覺悟的教育,就是這樣來的。
*文章裡的字句,僅為個人聽聞的故事與心得分享,並不能為藏人代言。
進藏的第一座山─哈巴雪山口 海拔3068公尺
抵達的第一夜,先從昆明搭乘夜間巴士前往麗江,告別當地友人後,一行人分搭兩台車前往鹽井與接待的藏人嚮導會合,而哈巴雪山口是我們離開麗江後遇到的第一座山點,也是我第一次看見氂牛。
地理課本上的氂牛都長得黑嘛嘛的,當牠一身雪白出現在眼前,加上旁邊黝黑大叔笑得誇張的樣子,起初還真以為是不是道具假扮的,因為這隻氂牛長得實在太嬉皮了,但回過頭在看好像也能在這牛身上的色彩撇見雪域的樣貌。
觀景台上的風景與當地小伙,皮膚曬得黝黑發亮的他們穿起背心特別好看。如果在路途看見穿著民族服飾的當地人,要拍照前記得要先詢問,有些可是要支付費用喔!
小布達拉宮─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本名為「噶丹松贊林」,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
位於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以北約5公里處,海拔3380米,是雲南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屬於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原建築物在1683年建成,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摧毀,現在所看到的寺廟是1982年原址重建而成的。
/在松贊林寺的駐點解說員,正在教大家六字真言。/
松贊林寺需要購票參觀,而每個時段也都有景點解說員帶領,除了介紹寺廟,更從藏傳佛教開始講起,一路談到西藏的文化及民俗風情。
而也是在這裡,透過解說員的教授,聽到這趟旅程的第一句觀世音菩薩心咒(也泛稱為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後來這一句話也貫穿了整趟西藏旅行,並也令我深深臣服於藏人對這六字真言的詮釋與虔誠。【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走訪寺院總能見到修築的工程/
進入鹽井前的第一面經幡
自麗江駕車進藏以來沿途都會看到懸掛於家屋頂的經幡、經旗,而在進鹽井的這一段是第一面安置於伸手可及之處的經幡,因為地處迎風高處,經幡被吹得動聲乍響,除了被這奔然的美所震撼,大風震動旗面的張力也使人從心底發出敬畏。
在佛教傳入藏地後,經幡與原始宗教習合,發展出名為「風馬旗」的經幡,藏語稱為隆達或龍達(藏文:རླུང་རྟ་,威利:rlung rta),「隆」是藏語的「風」,「達」是藏語的「馬」,於是也被翻譯為「風馬」、「風馬旗」
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在空中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響 — 藏人相信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等於念誦一次經文,而幡布上繪有馱運佛法僧三寶的馬,象徵藉由風的力量如同馬匹載運經文送到各地利益眾生。
在往拉薩的路途,沿途可以看見藏人掛在迎風處的經幡,除了對於信仰的虔誠,也是藏人的浪漫。
這天我們夜宿於沒有電梯的明珠拉卡雪山觀景飯店,雖然設備是此行入住酒店相對較為簡陋的,但窗外的雲山雪景卻成了這趟旅程住過裝潢最奢華無價的旅店。
- 第四天 -前進鹽井,快樂的麵店
/快樂的餐館姑娘,牆上黑板寫著最高紀錄147碗/
與藏族嚮導接上後,依序在鹽井閘口查驗入藏證,正式踏上前往西藏聖城拉薩的路途。
第一站我們來到此行唯一的風味餐館用餐─鹽井正宗一口麵。就像照片裡的女孩蹦跳笑貌,這裡大概是我見過最歡樂的餐館了。
一口麵,意即一口就可以吃完的麵,但這「一口」是段綿長的過程~~
點餐後會由服務員送上由大骨熬製湯頭的湯麵,裏頭大概為一口量的麵條,吃完會由桌邊的服務員不停倒入新的麵條,並桌上放置著一盤盤石頭,每加一次麵就從盤裡拿出石頭,方便記錄吃了幾碗。
餐館內像投幣式KTV般,牆上掛著電視大聲放著熱鬧到有些躁耳的民俗歌謠,同時不管煮麵的、上麵的都熱情地跟著高歌,並趁間奏喊著「加油加油、打破紀錄、終身免費」,如此反覆到我現在都記得那念誦的節奏。
因為湯頭是大骨熬製的,所以吃素的我只能吃清湯麵,遠觀著這場激烈大戰非常逗趣,但葷食桌的朋友說那是他此生吃過壓力最大的一餐,因為快手服務員會以鷹眼盯著第一時間加麵(壞笑)
這天我們夜宿中甸月光酒店,因為抵達已是夜晚,除了進入中甸時的迎賓塔外,對於這個只是短暫停留一夜的地區並無太大印象。
- 此行第一次堵車 -
睡睡醒醒間,小巴突然在路邊停下,一開始還以為車子出了什麼狀況,完全醒來才知道原來前方正在鋪設柏油,需要等候開放通行,就這樣在路邊停了約30、40分鐘。
當車子已經從早上長途跋涉幾個小時,需要在路邊空等真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呀~
紅拉山-金絲猴保護區
紅拉山是自滇藏線進入西藏以後的第一個大埡口,翻過這座山就會抵達西藏的芒康縣城,也是滇藏線與川藏線匯集的起點。聽嚮導說這裡是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除了經幡之外,沒有看到金絲猴的身影。
這一趟陸路前進過程,最令人想念的永遠是那深遠的高山與通透的藍天,迎面吹來冷冽的風,伴隨眼前美景總讓人不自覺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如果說面對天高地闊就能忘卻世俗的煩惱畢竟是太過浪漫的事,但身處這樣闊然景致,在那樣的時刻,煩惱似乎不過路途喀碰的石子那般平常 ─ 而我想面對煩惱,唯有將之視為平常,才得以安穩如常走過吧!
/站成乘風之姿的我/
又一次「被迫」停在路邊好好端詳眼前風景,前面白色箱型車是我們雇來載行李的車輛,因為進藏最多只能乘坐20人座的小巴,行李沒地方放只好多雇一台車為我們拉行李。後方色彩繽紛的大車是在滇藏線常見的車輛,從擋風玻璃望進去,每每都可以看到用來祈求行車平安的繽紛金剛結。
芒康格薩爾 牛隻圍城
抵達芒康時間約莫為傍晚6點,日照卻如正午般強烈,整條街上都是閒散的牛隻,旁若無人自顧自地行走,我想這也是一種眾生平等、泰然處之的風景吧
走在芒康街上,感覺說不上是夢幻還是矛盾,寬敞的柏油、一致性的建築、清明的藍天白雲,感覺像是戲劇裡搭建起的場景,街邊卻沒有太多來去的人煙,有幾間小店的招牌更甚至用上LED跑馬燈,看似現代卻似乎更顯相較缺乏的事實。
街邊麵店望下去的稻田之景,令人想起浪漫的稻城亞丁,因為自芒康後滇藏線與川藏線就匯集成同一路段,不知道是否真屬於稻城亞丁一隅。
再次堵車
往海拔高達5000公尺的東達山方向前進,依然遇到修築路段的暫停時刻,而這一暫停不知道又該等上多久,一行人在應當只有車子能行進的路上閒晃,等待的當下很煎熬,但現在回頭想起那段只能慢不能快的時光,也揮霍到令此刻回到現實生活的自己羨慕不已。
又是一個路邊停車的時刻,從右至左為開車的師傅、響導、同團逗趣的T大哥,覺得這三人站定的姿勢位子實在有趣,就拍了下來。
東達山─超過5000公尺海拔的超高埡口
才剛下車,刺骨冷風拂面而來。
東達山位於西藏左貢獻境內,海拔高達5008公尺,是一路以來第一座海拔超過5000公尺的埡口,山上空氣稀薄、一片白雪茫茫,山的一邊是奔騰的瀾滄江,一邊是左貢,東達山路標纏上經幡在一片雪白貧瘠中更顯孤高之情。
而在海拔這麼高的地方,除了空氣稀薄、冷冽的風太過銳利,不出幾秒就吹紅了耳朵與臉頰,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沿途都能看見徒步或單車騎士,令人佩服他們的毅力。
天路72拐 數不清第幾次堵車
一路蜿蜒讓人數不清究竟有幾個彎,路標上如常的字型寫著震撼的「天路」二字,放眼天高地闊看不見盡頭的蜿蜒山路,不禁令人遙想聖城拉薩的神聖。
看不見盡頭的「天路」路途,車隊依然在路邊停了下來。
這天我們一早就出發趕路,為了能在天黑前抵達,已經搭了好幾個小時的車,窗外流動的風景也逐漸麻痺。在腿無法伸直的窄小車位,遙遠的路途不免讓人在心急與不耐間消長,而這樣被迫停下的「路障」,讓人踏上平實的柏油、感受稀薄冷冽的風與直面照上的陽光,白雲無事路經,卻成為途中點睛美景。
318公路上隨處可見用各種方式前往聖城的旅人,除了對他們的精神感到敬佩,更令人不由自主猜想他們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選擇這樣要用全身體及意志前進的路。
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
突然想起藏人對於痛苦的詮釋─「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
藏人認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反應著過去的業,他們不把失敗或巨禍看成是痛苦或是懲罰,而是把正在經歷的痛苦看成是過去業報的完成。
因此藏人有句話說:「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甚至要感謝一個業就要結束了,一如「好運」是善業的果報,不好好利用很快就會消失,而「壞運」是惡業的果報,它給了我們淨化過去的絕佳機會,因此永遠都是有希望的。
然屋湖─靜和藍
然屋湖又稱為然屋錯,藏語的意思為山羊奶一樣的湖,為西藏東部最大的高原冰川湖,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的源頭,也被公認為中國最美麗的湖泊之一,更多人稱其為滇藏線上最美的風景。
前往西藏的陸路一直讓我想起白日夢冒險王裡Mitty在公路上腳踩滑板自由飆速的畫面,雪帽山頭、冷冽的空氣、天高地闊
然屋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面如清潔明鏡,極少看見枯枝雜物,湖面的色彩也隨季節而有所不同,能呈現出碧藍或青綠等多種不同顏色,站在高台上遠眺雪帽山頭乘著藍天白雲,景大卻輕。
微風吹來,讓人產生一種被當下震懾的定,感覺此時此地,感覺自己回到最初的一。
在高台上巧遇的當地孩子,明明是初見卻親暱地拉著我們的手、擁抱、親吻,不為其他,如久而未見的親人般。
同行朋友給他的糖果,正當我近距離想捕捉他吃糖果的甜蜜笑顏,他卻將糖果轉送給我,簡單分享的愛讓我一時來不及反應過來,如今想起他明亮的眼珠子及笑貌還是會感到一陣溫暖。
/往西藏的陸路除了常遇修築,更多是蜿蜒險路,真讓人佩服山裡人的駕車技術。/
/徒步踏上318公路的旅人,將行李簡單綁在背上堅定向前。生活,其實所需甚少/
魯郎林海─途經西藏小瑞士
魯朗林海位於318國道波密縣與林芝縣之間,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也有「西藏江南」、「西藏小瑞士」的美名,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海拔從2700公尺至4200公尺的起伏,讓原本美幻的魯郎林海更多一份層次之美。
會在這邊停下來,其實不在計畫之內,而僅僅是因為限速。進藏的許多路段,都有時速限制,不像台灣以測速照相來防堵超速,而是以雷達感應的方式來進行紀錄,如果開快了,還得待在感應點前等候合格時間段過了,才能通過。
走在進藏的路上,只能慢,不能快,天高地闊,或許就是要讓我們多加留心旅途的風景吧。
魯郎林海不僅僅是森林,同時又是草地,又是牧場,植被茂密、品種豐富、野花繁盛,不同季節都有其非凡魅力景觀,萬物復甦的4-10月是魯郎林海的最佳遊賞期間,不同時節都能欣賞魯郎特有的絢爛之美。
山頂是雪、中間是樹、底下是草坪與河谷,在這裡靜不是不動,而是動如不動。
色季拉山-眺望南迦巴瓦峰
沿途經過湖泊、冰川、原始森林區、高山草甸,從白天搖晃至將夜,來到海拔將近5000公尺的色季拉山頂,嚮導吉米笑著說我們此行真的幸運得不可思議,轉頭我們看見直刺天空的長矛 ─
南迦巴瓦峰,意即直刺天空的長矛,海拔為七千多公尺,嚮導吉米說,走滇藏線行經這裡的團,他至今帶過五團,卻從未看過如此清晰的峰貌,而這清晰而立體的山峰則緊緊是南迦巴瓦峰的5%。
吉米說我們這團所見的,在他而言都幸運得不可思議,例如是10年來第一次駕車走滇藏線的台灣團;例如全團18人,年齡上及58歲,卻沒有一個人出現高原反應;例如明明羊湖3月後就不太可能下雪,但我們所見5月的羊卓雍措卻是滿山雪景,連行車路途都飄著漫漫細雪。種種、種種,此行所見所聞何其有幸。(與你分享:【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急著捕捉南迦巴瓦峰的朋友們與急著捕捉大家的我。/
甘丹寺─格魯派祖寺
甘丹寺是格魯派(黃派)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雖然也在拉薩市內,但因為位於57公里外海拔3800公尺的望波日山上,不只地處偏遠,高原上徒步行走也比低海拔移動困難,所以很多遊客會放棄參觀,但也因為這樣遠離城區,使得甘丹寺的人文更純粹,參觀起來也因為人少而更自由。
嚮導吉米說,西藏喇嘛多屬於格魯派,而甘單寺之所以成為整個黃帽派的重寺,是因為它是由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在清世宗時期也被賜名為永壽寺。
格魯派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規模非常大,當時西藏人口才不到一百萬人,而據說在鼎盛時期僧人居然可達五千六百人,屬於藏傳佛教的鼎盛時期,但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一部分的建築被摧毀,後來才逐漸修復完成。
甘丹寺內有四個大殿,分別為:措欽大殿(大雄寶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殿,及兩個紮倉,分別為:絳孜紮倉、夏孜紮倉。
在西藏,對於活佛的喪葬方式為最高的塔葬,也就是在活佛圓寂後,使其肉身不腐,將整個法體封閉在佛塔裡,於是稱為靈塔。
/牛隻圍城、牛隻圍車,時有所聞/
前往西藏的途中都能在高聳的山岩壁上,看見無數的梯子圖案的壁畫及六字真言。
在西藏每當有親人去世,家人就會在山上為親人畫上天梯,意指通往天境的梯子,以幫助親人早日到達極樂世界。
羊卓雍措─世界上最美的湖水
羊卓雍措的意思是「上面牧場的碧玉之湖」而在藏族人的心中則被看作為「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因為不論從什麼角度都無法看到羊湖的全貌。
足足有36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蜿蜒在群山中長達130多公里,只有空中才能看見她的全貌,就連開車環湖都需要13個小時的時間。
藏族嚮導拉珍說,羊湖就像是一只耳墜,鑲在山的耳輪上,不同角度、不同時刻陽光的照色,她都會顯現千變萬化而層次豐富的夢幻透藍色。而藏族人也有馬年轉山、羊年轉湖的習俗,受到達賴喇嘛開光過的羊湖就是朝佛最好的禮物。(與你分享:【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雖然羊湖之大,不管如何都無法拍下全貌,但僅僅是一角就已驚艷四方。
驅車至下游,看見更夢幻而深遠的湖景,遠方天幕有如隱藏深意的安慰,讓初來的我們沐浴在聖湖的擁抱之中。
嚮導說羊湖在3月之後就不太可能下雪,沒想到我們5月來還能在羊卓雍措看見滿山雪景,連行車路途都飄著慢慢細雪,除了感動更是感謝。
你相信嗎?我們一行人不只跨越國籍,更跨越近30年的年齡落差。
在一旁暫停行駛的路段,本來只是站著拍照,後來T大哥說著要擺拍就這樣躺下,結果意外發現頂上的日暈奇景,一行人開始爭相躺下,就這樣形成了或拍、或躺、或跪,極愜意自在又青春無限的可愛時刻。
就是這個日暈啦!這不是月亮,是太陽喔!直視不會瞎掉,本人已經親身測試過了~~
卡若拉冰川
我對冰川冰舌的印象只有,很冷、很冷、很像冰塊
日喀則-扎實倫布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
扎實倫布寺藏語意思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除了是日喀則最重要的寺廟也是西藏活佛最多的後藏聖地。
日喀則海拔約為3800公尺,比拉薩海拔高約200公尺。這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城市是當年後藏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而扎實倫布寺就是日喀則市最大的寺廟,也是四世之後歷代班禪的住席之地,位於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
扎什倫布寺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整個寺院依山坡而築,寺內有57間經堂、3600間房屋,紅白黃相間的殿宇依山形地接而上,疏密均衡和諧,卻顯現沉鬱的氣場。山坡上的三個白點,象徵著佛首及胸前,整個扎實倫布寺就在釋迦牟尼的懷擁之中。
扎實倫布寺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葛魯派的「四大寺」,以下簡史擷取自維基百科
1447年,佛教葛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最小的弟子,後來被追溯為一世達賴喇嘛的根敦朱巴(根敦主)在當時的後藏大貴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瓊傑巴·索朗班覺的資助下,最初興建扎什倫布寺。開始寺院定名為「崗堅典培」,意為雪域興佛寺,後被根敦珠巴改成現在的名字,歷時12年建成。
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任扎什倫布主持時,對扎寺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四世班禪是第一個被冊封的班禪喇嘛,從此扎什倫布成了歷代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歷代班禪對扎什倫布寺均有擴建。尼泊爾在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後藏,抄掠至扎什倫布,搜掠一空。
寺內最宏偉的建築是大彌勒殿和歷代班禪靈塔殿。大彌勒殿藏語為「強巴康」,中間供奉著1914年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鑄造的鎏金青銅強巴佛,即彌勒佛的坐像。7座歷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有的靈塔供奉幾個班禪,有的只供奉一個。塔內藏有歷世班禪的舍利肉身,包括十世班禪確吉堅贊。
在藏語中,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所以取名格魯,又因為格魯派僧人均穿戴黃色僧帽,所以又被稱為黃教。而創始人為宗喀巴大師,原為噶當派僧人,所以也有明白這段歷史的人稱其為新噶當派。
扎實倫布寺是此行我最喜歡的寺院,如果有機會再訪西藏,一定要在這裡安排一整天的時間。
在扎寺,雖總有熙來攘往的人潮,但總能順著自適的步伐來到一片無人的清靜之地,藍天白雲襯著紅白相間的建築,磚牆斑駁卻宛如初生,且輕且靜。
身為日喀則最重要的寺院,理應有許多遊客,但這裡所見多是當地藏人,專注當下的動作,不打擾他人,也不受他人打擾。雖然繞塔的人多,卻自成不必言說的默契,透亮的眼眸直視前方,堅定地轉著手上的轉經筒,轉軸摩擦出穩定的低吟,聲聲唱出對來生的深切盼望。
在白塔旁乖巧與貓咪相處的小女孩與小男孩,他們稚氣卻溫柔地逗弄著小花貓,甚至牽起尾巴碰向貓咪的臉頰,無懼地進行一場不怕被反咬的惡趣味,而貓咪本貓依然自顧自地試著睡著,這個畫面是我在西藏看見最暖人的風景。
曾問過嚮導為什麼在街上看過牛、羊、狗,卻看不見貓咪的身影,才知道貓咪在藏傳佛教裡是象徵吉祥的動物。因為藏人認為貓咪睡覺打呼的聲音像是在誦經,貓咪的一根毛就像是佛前的一盞燈,所以貓咪在藏人的心裡是很珍貴的,除了會養在家裡外,在寺廟裡也會看到貓咪自由的來去。
來到扎寺看見貓咪慵懶地睡在被眾人圍繞的白塔上,才真正見識到所謂貓咪自由的程度,也讓我想起在緬甸茵萊湖上的跳貓寺。
一旁修築寺院的搬運工人,雖然兩塊磚頭看似不多,但其實是非常非常重的,尤其在3800公尺的海拔,這樣駝著上上下下對體力的消耗更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形都黝黑消瘦,走在扎寺總是不由自主尋找類似的身影,看著他們駝著沉重磚頭往返於建築物與建材之間,彷若看見藏人的處境,儘管肉身受苦,仍靠著信仰的力量匍匐前進,面對無以明見的暴力依然謹守每日晨起對於不動佛的誓言。
世界海拔最高宮殿─布達拉宮,集城堡、宮殿、寺院於一
全年日照量達3000個小時─拉薩,是一座被群山環繞的日傾之城
而位處拉薩市內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則像是西藏的殿堂,將歷史、文化、宗教、藝術融滲其中,有各種精美佛像、壁畫,尤其佛像數更有多達五萬多尊,靈塔也非常精美,而其中最大的靈塔是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於1682年圓寂),肉身供在裡面,由三千七百二十一公斤純黃金打造,也因此布達拉宮戒備森嚴,很多地方都不能夠拍照,就連入場參觀都有相當嚴格的時間控管,入館門票更是不容易取得,需要透過旅行社協助安排。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攀附大面積陡峭的山壁,位於山崗頂端的純白建築,顯現出布達拉宮的重要地位,孤高之景也令人不禁遙想第六世活佛倉央嘉措的心理掙扎。
要去到布達拉宮還要攀爬一段不短的石階,尤其在海拔3700多公尺的瑪布日山上爬山更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尤其特別容易引發高原反應,非常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地移動」不然馬上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會呼吸的痛」~
前年也到過布達拉宮的朋友回來時曾告訴我,對於布達拉宮他是感到非常失望的,因為他看到的盡是功利,或許因此對於布達拉宮沒有抱予過多的期待,雖然不能透過相機記錄,但我非常努力用眼睛、耳朵、皮膚與味道去記憶布達拉宮所帶給我的感動。
因為人潮眾多,不斷被守衛驅趕著快速向前,莊嚴肅穆的佛像與靈塔在眼前匆匆而過,人聲嘈雜完全聽不見嚮導的說明,但宮殿內那種因為至崇至高敬意所堆積而來強大且沉鬱氣場的無聲之聲,使全身毛孔全張,宛如氣流灌繞全身。
那種感動不是引動淚水,而是更深沉地,宛如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直擊於心。
傍晚小巴行駛於拉薩市內正要將我們帶往酒店,在路途偶然看見拉薩被譽為傾日之城最好的詮釋,陽光遍撒包覆整座山頭,宛如披著黃金紗幔。
回程─前往拉薩機場
前往拉薩機場,旅程的最後一如往常似乎沒有盡頭的路與藍天白雲。
/T大哥的手與人民幣50元上的布達拉宮與布達拉宮/
最後,想談一談藏傳佛教:顯宗與密宗
說到藏傳佛教,自然就令人想到密宗,而近幾年因為宗教造成的糾紛時有所聞,既然來到西藏,特別跟藏人嚮導請教他對於顯密的解釋,於是把他跟我們分享的觀點與故事整理如下,而其實不管顯密都是佛教,差別只在於修行的方法。
顯宗與密宗有別卻又無別,其中所用的佛經、佛教的依規都相同,只是修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格魯派(黃教)就注重修顯宗,而所謂顯宗就是有顯著的佛經,教你如何做到佛的境界,如何做到看破、放下、自由。而寧瑪派(紅教)就是透過密宗修行,所謂密宗就是透過秘密通道、特異功能等達到佛的境界,而這個通道就是上師的傳承,能找到一個很好工底的上師是很不容易的。
嚮導吉米也說,在西藏五百個僧人裡,有五個修密宗就是很不得了的事,因為修密的人,要感覺天地之靈氣,是凡人感知不到、也修不來的。尤其人性總是複雜、人心總是難測,找到上師固然不易,若是誤信他人更是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密宗常傳出騙財、騙色的負面消息,因為能找到一個真正厲害又願意傳授的上師實在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藏傳佛教跟漢傳很相近,差別只在於禪宗與密宗,傳說當時玄奘大師去印度待了十四年修法,得到密宗、顯宗真傳,回來時帶了很多密宗經卷,但在過通天河時,密宗經卷掉進河裡,直至翻譯經文時一直沒找回來,也因此在漢帝時只有禪宗而未見密宗。其實玄奘不是第一個去印度求佛的,在更之前是悟空法師,但因為急於求成,而不小心毀了自己的一生。
西藏的密宗是由蓮花生大士(也是寧瑪派上師)親自傳授。而蓮花生大士之名,源自於佛祖在涅槃前跟弟子說:「一千年以後,我會轉世於恆河,在蓮花之中出生。」而果然在一千年以後,有一對修瑜珈的夫妻,在恆河邊修瑜珈,天未亮就聽到嬰孩的哭啼聲,於是他們舉著火把到處尋找,看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遂把孩子撿回家扶養,並取名哈達瑪桑把瓦(梵語),就是蓮花之中出生地的意思。
果然小孩長大後成為整個佛教界的領袖人物,遠道從巴基斯坦到西藏,把佛的本經傳授給當時在西藏有覺悟的小孩,慢慢的西藏才有了佛教,而也有很多人說佛教起源於印度,因為在公元八世紀時巴基斯坦跟印度是同一個國家,所以說佛教從印度傳來,或從巴基斯坦傳來都沒有錯。
嚮導吉米說,佛祖釋迦摩尼不是印度人,是尼泊爾人。佛祖釋迦摩尼出生在尼泊爾利比亞國,在十九歲以前是一名王子,因為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想找到一個途徑使人遠離這些痛苦,想找到一個途徑讓人遠離這些痛苦,於是遠離皇宮尋找真諦,後來去到印度學習瑜珈,覺得修瑜珈對自己非常好,但普渡不了眾生,所以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該怎麼幫助眾生解脫六道輪迴、苦難、對死亡的恐懼,直至覺悟。
佛陀用輪迴來告訴世人,你今生做好事,來世是好人會有好的報應,你今生做惡事,來世就會有惡的報應,用因果報應來控制自己的心,而不是用法律,修佛就是修善。
釋迦摩尼,釋迦是尼泊爾部落的名字,摩尼是梵語大徹大悟的人。但釋迦摩尼沒有寫過一篇佛經,都是口述,現有的佛經都是學者以當時口述或自己的理解,流傳後世,所以佛教只是一種知識學科,教人怎麼做善的學科,所以說佛教是覺悟的教育,就是這樣來的。
*文章裡的字句,僅為個人聽聞的故事與心得分享,並不能為藏人代言。
√ 延伸閱讀 √
【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緬甸】一個人旅行的必要,謝謝你陪我走一段!
【緬甸】緬甸自助旅行,一個人旅行不負責任懶人包:行程、住宿、換匯、簽證、交通、安全小提醒
【緬甸】長途巴士/夜間巴士線上訂票教學 ─ JJ Express
【西藏】之於信仰、之於荒野、之於那隨風擺盪的五色經幡
【緬甸】一個人旅行的必要,謝謝你陪我走一段!
【緬甸】緬甸自助旅行,一個人旅行不負責任懶人包:行程、住宿、換匯、簽證、交通、安全小提醒
【緬甸】長途巴士/夜間巴士線上訂票教學 ─ JJ Express
留言
張貼留言